时间:2020-03-20 点击: 次 来源:不详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中新网内蒙古新闻3月18日电 题:驻村“第一书记”陈俊武:当好脱贫“领路人”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,他选择后者,俯首躬行,脚踏泥泞,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。他用四年的时间让一个贫穷落后村改换新天。他勤于思考、敢于作为、勇于担当、善于创新、甘于奉献、立于清廉,他就是扶贫能手、驻村楷模,乌兰察布市委办公室进驻察右中旗科布尔镇大马库联村第一书记、工作队队长——陈俊武。 1976年出生的陈俊武现任乌兰察布市委办公室督察室副主任,他用双脚丈量民情,用热心打动民心,用真心换得真情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第一书记”的使命和担当,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。 2014年5月17日,陈俊武来到察右中旗大马库联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。“基层工作不能眼高手低、脱离实际、纸上谈兵,必须尊重民风、深入群众、用心用力用情。”陈俊武说。 陈俊武用11的时间对全村129户常住户走访摸底,调研期间正值农忙,白天他就钻进地头,一边帮忙务农一边问需,傍晚在门口等老乡农忙回家,他就提前帮忙打扫卫生、收拾院子,他用真诚打动了乡亲们的心,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。 通过挨家挨户的“把脉问诊”,陈俊武掌握了每一户的家庭情况、人员特点、存在困难、致贫原因等,拿到的“手牌”是大马库联村作为重点贫困村,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;基层组织建设滞后,村干部在群众中没有威信,村委班子整体老化,最小的村干部59岁。 面对基础差、底子薄、发展滞后的现实,陈俊武在工作日记里写道:“凡事都要脚踏实地的去做,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名。” 在随后4年多的时间里,陈俊武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,成功带领贫困群众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特色之路。 在陈俊武的认知里,只有想不到的事儿,没有做不到的事儿。思想上不懒惰,行动上就会更勤奋,他总是不断结合村里实际探索工作方法,千方百计地找脱贫路子,想方设法地搞民生工程。 据其他驻村干部回忆,“有一段时间,陈俊武就好像‘着了魔’,总能看见他眉头紧锁、冥思苦想。有时候突然眼光一亮,就拉着我们探讨想到的脱贫路子好不好,可不可行。” 对于报纸上、网络上各类脱贫致富的好方法,陈俊武总是密切关注,有时候直接到实地开展学习,考察实际效益究竟如何,怎样才能更好地契合本村实际汲取优秀经验。用心思考为他用力干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。 陈俊武深知,如果没有基层组织的强大支撑,工作将一筹莫展。他发展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,将回乡创业青年李彦清、致富能手白建军、电工师傅陈瑞发展成为党员,把群众中的“领头羊”“排头兵”充实到村基层党组织中来,为村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血液。 陈俊武深知扶贫工作不仅要全面发动群众,更要在党委、政府的领导下,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。经过他的沟通协调,市委领导多次组织干部开展结对帮扶,累计送去面粉450袋、棉衣棉被300套、大衣300套、棉鞋78双、取暖用煤3吨、供热器1台,改善了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。又为大马库联村购买运输三轮车1台,清扫垃圾车2辆,割草机2台,全面改善了村容村貌;还拨款对村里年久失修的供暖、自来水管道组织维修,推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他又连续两年协调包头医学院、市中心医院为大马库联全体村民进行免费体检,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。 “这后生挺不赖,一点儿官架子也没有,天天就想的领我们挣钱,把日子过红火。”一位通过养殖西门塔尔肉牛脱贫致富的乡亲中肯地说道。 在陈俊武看来,扶贫不仅要“输血”,更要“造血”。从带领村民整合300亩土地发展集体经济,到实现村集体经济2万元收入;从与傅仕达食品厂合作将闲置多年的厂房重新利用,到开办奶食加工厂实现2万元集体经济收入,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就业和农畜产品销售问题;从争取上级资金用于新打5眼机电井,到870亩旱地变为水浇地;从原址重建宗教文化活动阵地,到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;从整合136.8万元资金先后购买154头西门塔尔肉牛深入搞肉牛养殖,到出栏200余头小牛犊平均每头增收3000元,再到完成由萧条的奶牛养殖业向繁荣的肉牛养殖产业的华丽转身,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了,脸上也绽开了幸福的笑容。 谈起工作和家庭,陈俊武总说:“我最感谢的,一个是组织、一个是妻子,组织给我了信任,妻子给了我支持。” “一身正气好村官,两袖清风金不换”这是与陈俊武共事过的人对他的评价。在担任村官的4年里,他没占过公家一分钱便宜,没用公款吃过一顿饭,没向村里报销过一张私人发票,为乡亲们谋福利从不图任何回报,办事从不走“人情”的后门,他以一种几乎“不近人情”的态度,让清廉二字在他人生的字典里显得格外耀眼。 用对工作的“痴”、对群众的“情”、对家庭的“欠”当作种子,弯下腰深耕细作,陈俊武收获的是翻天覆地的村貌新风、民族团结的累累硕果和群众齐刷刷的大拇指。 大马库联村精准识别贫困户36户74人,经过精准扶贫,现剩贫困户7户14人,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.43%,已由重点贫困村转变为一般村。(完) |